
記者|楊松
(相關資料圖)
編輯|江昱玢
一家重慶新能源創業公司,提速固態電池落地進程。
7月中旬,太藍新能源宣布完成數億元Pre-B輪融資。天眼查顯示,這家新型固態鋰電池的企業成立于2018年。
創始人高翔博士,有12年固態鋰電研發經驗。
公司成立第三個年頭,互聯網人李彥加入團隊,擔任公司CEO,主要負責落地半固態鋰電池產線建設,并與上游原材料供應商和下游客戶方建立合作。
李彥接受《21CBR》記者專訪時表示,本輪融資順利的重要原因,是團隊拿出了產品,讓股東們確認半固態電池“馬上就能‘上車’了”。
固態電池被視為下一代鋰電池體系升級方向,技術、生產工藝尚不成熟,市場僅有概念產品。
李彥提到的領先行業一步的半固態電池產品,采用技術成熟的正負極材料,液態電解質含量5%-10%,能量密度最大達到400Wh/kg。
本輪融資用于新工廠的擴產建設、技術儲備項目開發等,產品加速推向汽車動力電池市場,這將是個數百億的大市場。
以下是李彥的自述(經編輯整理):
跨界上車
高翔是科研人員背景,他曾擔任一家日本汽車制造商研發中心固態電池部、美國大型國家實驗室等的高層研發人員。
2020年,我倆深入聊了一次,他給我這個互聯網人科普,什么樣的電池是一塊好電池,固態電池有哪些優勢。
固態電池普遍面臨倍率性能差、內阻變大的問題,高翔回國創業經過一年多的驗證,產品打磨得相對成熟了,處于即將面世的階段。
朝陽的產業,獨特的技術,領軍的人物,推進固態電池產業化的決心,長期看來,有團隊、技術積累,我認定這個方向是值得投入、能持續耕耘多年的。
我曾就職于UC瀏覽器、趕集網的,互聯網與太藍所處的動力電池行業,有一定區別。
互聯網行業強調“小步快跑”,有了想法先試試。而在動力電池領域,項目論證階段更為謹慎,產品交付流程也不一樣。
好在兩者從公司治理、商業邏輯判斷、團隊搭建等角度看,是基本一致的,還有優勢互補的地方。比如傳統制造業等級森嚴,可能影響效率和團隊融入,互聯網與創新型實業的基因結合,決策效率更高。
高翔在太藍研究院的時間居多,公司研發人員占比達43%,太藍新能源先進材料研究院和產業化聯合研發中心的一百多號人由他帶領;我主要負責工廠建設、客戶拓展。
他的創業初衷是實現產業化,在實驗室尖端研發和產線生產制造兩方面的銜接上投入不少精力。
來太藍新能源,我還在不斷鞏固融資、工廠建設的知識,鉆研動力電池專業知識點。我們的投資人經常“教育”我,步入這一行業是我的幸運。
這一輪融資后,產品良品率、直通率都已經調試到可量產的水準。老股東追加投資,就是認可產品的長期價值。
降本增效
太藍新能源推出的半固態技術,是從全固態脫胎而來的。
據測算,大約5-10年內,固態電池成本難以降到跟液態電池同一水平。用戶需要更安全、效率指標更好、價格均衡的電池。
全固態量產需要時間,半固態的普及性更強。
高翔選取“電解質超薄膜制備技術+固態電解質和極片復合技術+界面柔化技術”作為突破角度,團隊自研“高性能氧化物固態電解質材料+界面柔性層材料”,系統性解決了固態電池的材料體系和界面阻抗等問題。
基于此,公司對外發布了產品成本可控、性能更好的半固態電池。
傳統液態電池采用的液態電解質、隔膜這套體系,可能造成熱失控,導致大面積短路,有爆炸隱患。
太藍新能源的半固態電池,采用固態電解質和極片復合技術,正負極極片上做固態電解質層,中間層不收縮,有效避免大規模短路。
且太藍的產品倍率性能從SOC0-100%全周期實現平均4C快充,最高實現8C,即1/8個小時把電池充滿,這一指標相對優秀。
能量密度方面,中間層很薄,節省空間、減輕質量,正極占比提升。半固態電池不需要用液態電解質來滿貫,實現鋰離子的導通,液態電解質的含量也大幅下降,提升了產品質量能量密度、體積能量密度。
從具體數據來看,同樣成熟的體系材料,太藍新能源的半固態電池產品比傳統液態電池的能量密度,高出20%-30%。
新的產品,新的技術,則要面臨生產效率、良品率、是否需要額外的生產工藝等問題,這些直接關系到產品成本。但凡成本控制不好,電池即使順利研發出來,也沒有廣泛商業化的機會。
太藍重慶生產制造基地一期半固態電池生產線,跟傳統液態電池生產線重合度高,標準設備占比不低于80%,只是在固態電解質加注的環節,太藍團隊推出專有技術、專有材料和工藝,以及專有設備,但不會帶來成本的大幅上漲。
這道工序的良品率是99%,且不需要引入新環境,就在當前的車間里生產,降低了液態電解質含量,并且節省隔膜,整體生產成本還能下降一些。
大干快上
我們已與國內一家兩輪電動車企業簽訂協議,預計最快年內搭載太藍電池的兩輪車產品,可交付到消費者手中。兩輪車企業的訂單,這將為公司帶來數千萬的年營收。
出力的是重慶生產制造基地一期,其作為國內首條實現量產的半固態鋰電池產線,0.2GWh,核心目標是為了讓大家盡快看到我們的半固態電池可量產、可交付、可商業化,當下已處于滿產狀態。
我們還會預留一點產能進行樣包生產,向多家汽車主機廠進行送樣,聯合測試。
太藍自建產能包括重慶生產制造基地二期2GWh動力電池產線,將于今年底建成;安徽淮南10GWh動力電池產業園區項目,正在穩步建設中。公司總規劃產能達到12.2GWh。
第二代準固態電池產品,液態電解質含量降至5%以下,能量密度達到400Wh/kg~500Wh/kg,預計在2023年底量產;第三代全固態電池將不再含有液態電解質,太藍研究院正在全力推進相關商業化路徑的開發。
我們主要的客戶目標是主機廠,在建的5GWh產能,正是針對乘用車市場的動力電池。
太藍的半固態電池預期在2024年開始大規模交付,有了第一個交付伙伴的驗證,產品將在高端新能源汽車領域迅速推開。
公司后續會與主機廠達成戰略合作,預計到2025年,面向主機廠市場實現規模化交付,這有望成為太藍銷售收入的重要組成部分。
我們算了筆賬——土地、廠房等都算進去,常規鋰電池1GWh產線需要5-6億投資額。一旦跑起來,按市場行業行情,1GWh大概是15億元的產值,如果按30%毛利率計算,生產成本可能需要10億元左右。
公司將繼續儲備資金,開啟新的一輪融資,預計會引入主機廠的戰略投資。
公司定位“固態電池普及者”——把團隊領先的技術,轉化成可普及的、大家真正能夠使用的動力電池產品。
數百億級別的動力電池賽道上,期望太藍新能源成為占據一定市場份額的優質玩家。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