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財聯社7月29日訊(編輯 若宇)從進口到出口,從逆差到順差,中國汽車出口成為推動我國外貿增長的主要力量。據乘聯會數據,今年一季度,中國汽車出口量106.9萬輛,同期日本汽車出口量104.7萬輛,這意味著繼去年超越德國,躍居世界第二之后,中國又在今年一季度取代日本,摘下“全球第一汽車出口大國”的桂冠。根據中汽協數據,繼2021年全年出口超200萬輛、2022年全年出口超300萬輛之后,今年上半年中國汽車出口214萬輛,同比增長75.7%。
(資料圖)
新能源車是中國汽車出口的核心增長點,2023年上半年,新能源汽車出口53.4萬輛,同比增長1.6倍,遠高于汽車出口整體的增速。
作為外貿“新三樣”之一,新能源汽車持續增長的海外銷量同樣成為中國外貿出口的新標志,或受益于新能源汽車市場和儲能市場等的快速發展,中國鋰電池和太陽能電池的“出海”也駛入“快車道”。中國海關總署數據顯示,“新三樣”產品電動載人汽車、鋰電池、太陽能電池合計出口增長61.6%,拉動我國出口整體增長1.8個百分點。
根據頭豹研究院測算,預計2023-2027年中國新能源車出口市場規模CAGR為23.2%,平均每年實現兩位數增長,到2027年新能源汽車出海市場規模達到432億美元,根據汽車工業協會預測,2030年新能源汽車出口量可突破150萬輛。
不過,從出口結構來看,目前中國出口車型仍以燃油車為主,雖然上半年新能源車出口量同比增長1.6倍,但新能源車出口量依舊只占到出口總額的25%。從企業層面來看,中國新能源車在海外的競爭力明顯不及特斯拉,根據中汽協的數據,今年上半年,特斯拉中國出口量達18.2萬輛,在中國汽車出口排名中位列第三,占據了中國新能源汽車出口的三分之一。
▌新能源車出海潮起:上汽集團勇奪上半年汽車“出海冠軍” 比亞迪穩坐上半年全球新能源汽車銷冠 長城汽車海外市場或成今年盈利支撐
中國新能源汽車,已經“卷”到了國外。業內分析,出口數據的高增主要得益于中國強大的產業鏈,另外,隨著近年來華為、百度等一批科技公司入局新能源汽車產業,不僅提升新車型的智能化科技屬性,更進一步加強了中國新能源汽車的全球市場競爭力和行業護城河,同時,AI技術的蓬勃發展也對新能源汽車行業如虎添翼。
在這場“新能源汽車出海之戰”中,以比亞迪、上汽集團、長城汽車A股三巨頭為代表的車企品牌不斷爭疆奪土。業內認為,為拓展市場、提升品牌,“出海”是我國新能源車企的必由之路,但國內和海外市場差異性很大,稍有不慎就會遭遇水土不服。
上汽集團上半年汽車海外銷量位居國內首位 集中官宣促銷政策難掩背后巨大銷量目標壓力
作為中國車企出海的代表,上汽集團上半年汽車海外出口銷量達到53.3萬輛,同比增長40%,排名第一(整車出口量同樣位居第一,具體如下圖)。其中,主力軍是上汽集團旗下的名爵(MG)品牌汽車,在歐洲市場,自主品牌MG銷量達11.5萬輛,同比增長143%,新能源汽車占比超50%。根據規劃,公司預計2023年全年新能源汽車出口將超過120萬輛。
伴隨著上汽MG(名爵)新能源汽車在歐洲市場的銷量增長,上汽集團海外負責人透露,公司將計劃在歐洲建廠,且目前正在積極選址。華西證券崔琰7月8日研報指出,預計公司新能源車相對歐洲主流競品在產品力方面優勢明顯,海外建廠有助于出海銷量進一步向上。
7月上汽集團旗下品牌集中官宣促銷政策,業內分析,一方面是其背后巨大的銷量目標壓力,另一方面反映出車市整體雖已企穩,但仍需進一步修復。上汽集團此前公告,一季度營收1459億元,同比下降20.05%,歸母凈利27.83億元,同比下降49.55%。
比亞迪穩坐上半年全球新能源汽車銷冠 海外市場和特斯拉相比仍有差距
海通證券7月18日研報指出,上半年比亞迪銷量一騎絕塵,穩坐全球新能源汽車銷冠。比亞迪上半年累計新能源汽車銷量達125.56萬輛,同比增長95.8%。其中2023年6月銷量為25萬輛,同比增長88.2%,單月銷量首次突破25萬輛大關。與此同時,比亞迪在海外表現捷報頻傳,上半年其海外新能源汽車累計銷量已達7.43萬輛,已超去年全年5.36萬輛。
研報進一步指出,比亞迪同時加快出海步伐,公司擴張到歐洲、中東、東南亞、澳新、南美等地,并成為泰國2023年上半年的電動車銷冠。當地時間7月4日,比亞迪與巴西巴伊亞州政府共同宣布,雙方將在卡馬薩里市設立由三座工廠組成的大型生產基地綜合體,總投資額達30億雷亞爾(折合人民幣約45億元),涵蓋整車、底盤、電池方面制造。
為扎根海外,除了以建廠的方式走出去,比亞迪在海外開拓建立自己的本土優質合作伙伴,其在歐洲與擁有230多家門店的經銷商集團Hedin Mobility合作,為瑞典和德國市場提供新能源汽車產品。
業績方面,比亞迪預計上半年凈利潤105億元-117億元,同比增長192.05%-225.43%。2023年上半年度,新能源汽車行業保持快速增長,公司新能源汽車銷量在去年同期的高基數上實現強勁增長,市場份額持續提升,繼續強化在新能源汽車行業的領導地位。
有亮眼的成績,也有投建規劃,并不意味著比亞迪出海能夠高枕無憂,狂飆了兩年的比亞迪,也有了銷售壓力,開始放緩生產節奏,“剎車”清庫存;另一方面,僅就海外市場而言,比亞迪和特斯拉仍有差距,布局本地化工廠也會成為比亞迪出海的挑戰。
長城汽車股價高位累計最大跌幅近七成 海外市場或將成為今年重要盈利支撐
根據華福證券樊夏沛研報,長城汽車上半年汽車實現海外銷售12.4萬輛,同比增長97.27%,占總銷量占比由2022年的16.2%提升至23.9%,2023年上半年國內整車價格嚴重內卷,海外市場則基本不受太大影響,預計今年海外市場將貢獻可觀盈利,成為重要的業績支撐點。
此外,長城汽車于2020年收購了美國通用汽車的泰國工廠,并斥資226億泰銖(約合人民幣46.52億元)對原廠房進行改建,預計2024年開始投產。
不可忽視的是,長城汽車公告,預計上半年凈利潤11.5億元-15.5億元,同比降低72.32%到79.47%。2023年新產品上市,公司加大品牌及渠道建設投入,同時堅持在新能源及智能化領域的研發投入,以及匯率收益減少。
二級市場上,新能源汽車概念股近期迎來一波強勢反彈,但拉長時間看,長城汽車自2021年10月的最高點迄今股價累計最大跌幅達69.42%。
▌熱鬧背后仍存隱憂:滾裝船運力緊張短期無法緩解 水深魚大的市場伴隨著新能源車坎坷的出海路 何時迎來柳暗花明?
形勢一片大好的同時,中國汽車出海也面臨著諸多挑戰。根據華經產業研究院數據,截至2022年底,在全球從事海運的700多艘專業汽車船(又稱“滾裝船”)中,日本、挪威和韓國等三國累計占有近70%的市場份額,而我國占比不足3%。龐大的汽車出口量與稀少的自有運力形成鮮明對比,由此引發人們對運輸“卡脖子”的擔憂。
中信證券劉海博等人5月7日研報指出,預計2023年,全球汽車海運周轉量增速仍將高于運力增速,因此汽車海運供需緊張關系將無法得到有效緩解,運價有望維持高位。全國乘用車市場信息聯席會秘書長崔東樹對此表示,目前我國汽車出海運力不足的問題,是整個市場爆發過快,有些環節跟不上發展的問題,并不是我國航運能力能否提升的問題。
為緩解汽車運輸的難題,國內車企紛紛下場造船。去年1月,上汽集團和中國船舶集團簽署協議下單兩艘可運載7600輛汽車的滾裝船,這兩艘船將于明年投入運營,同年5月,上汽集團再簽新合同,擬再造三艘汽車運輸船。根據太平洋汽車網,去年底,媒體報道比亞迪斥資50億元,在山東煙臺的一家造船廠訂購了8艘可裝載7700輛汽車的滾裝船。
至于新能源車企出海是否盈利,業內普遍認為,我國新能源車企目前更多是處在“投資”和“布局”階段。專家人士稱,國內的新能源車企去海外目前只是一個預先的布局,盈利還需很長一段時間,“短時間內要有比較大的營收或者利潤,也是比較難。”
“淮南為橘,淮北為枳”的案例比比皆是,中國汽車出海之路更是荊棘遍地。正如乘聯會秘書長崔東樹接受媒體采訪時所說,“換道”新能源的確給了我國躍升汽車強國的機遇,但自主品牌出海仍在“嬰兒期”,對我國新能源車企來說,構建品牌體系、適應當地政策法規、提升本土化競爭力等,都是重重考驗。
(財聯社 若宇)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