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是訪問 |為什么說這個市場,是全球“兵家必爭之地”?
2023-07-30 11:31:42    騰訊網

文/劉亮

新冠疫情、地緣政治沖突、芯片短缺……過去幾年,全球汽車行業在一系列事件夾擊中前進。


(資料圖)

面對復雜多變的國際環境不斷拋出的難題,中國汽車行業呈現良好應對態勢——新能源車產銷規模持續攀升,中國車企“出海”再加速,技術創新和商業模式實現“領跑”。

支撐中國汽車行業不斷向前發展的動力源是什么?

國際管理咨詢公司羅蘭貝格全球高級合伙人、汽車行業中心負責人鄭赟近日接受中新社國是直通車專訪,探討中國汽車行業發展韌性背后的“密碼”。他強調,無論是從市場還是行業洞察看,對于汽車行業的國內外玩家而言,中國市場已成為“兵家必爭之地”。

以下為采訪實錄摘編:

國是直通車:今年以來,中國加大力度吸引外資,不少外企高管也掀訪華熱潮,強調中國市場不是“可選項”,而是“必選項”。從汽車行業視角看,您如何理解這句話?中國市場有何優勢?

鄭赟:首先,從全球宏觀經濟環境看,中國是世界第二大經濟體,雖然當前面臨不少內外挑戰,但整體經濟和行業還是呈現多方面發展態勢。

以汽車行業為例,中國有二三十年的發展歷程,在此期間,消費群體規模不斷發展壯大,為中國市場奠定了良好的消費者基礎;同時,在市場體量上,中國還是全球第一大汽車市場,如此龐大的單一市場,帶來的不僅僅是體量上的優勢,更重要的是,它還能夠容納不同商業模式的探索。

比如,在自動駕駛領域,中國大市場的優勢是,不僅能有不同的接受度人群和測試場所,還可以有獨立區隔去明確一些差異化較大的政策條件。此外,在中國,整體出行格局更加錯綜復雜,但其優勢也在于能夠在一個復雜的出行環境下做不同嘗試,這同樣有利于完善并推動自動駕駛的發展。

其次,從整個細分行業的視角看,汽車領域的一些顛覆性趨勢,包括整車的電氣化、全鏈條數字化轉型,以及移動出行、自動駕駛等,在中國落地速度較快。過去,中國更多是作為一個“跟隨者”,但現在中國在諸多領域已經扮演一個“引領者”的角色,在汽車產業的一些新業務模式、技術創新等,都跑在了世界前沿。

因此,無論是從市場還是行業洞察看,對于汽車行業的國內外玩家而言,中國市場顯然不是一個“可選項”,而是一個“必選項”,中國市場已成為“兵家必爭之地”。

國是直通車:近年來,受疫情、地緣政治、芯片短缺等因素影響,汽車行業發展面臨不少挑戰。中國汽車行業有哪些發展優勢來抵御這些不確定性因素?

鄭赟:盡管過去幾年,全球汽車行業發展面臨諸多事件的影響,但中國汽車行業仍呈現出強勁的韌性和活力,產業生態的變革升級態勢不減。新能源車銷量持續高升、出口初具規模、本土智能技術推陳出新……2022年諸多產業亮點凸顯。自主市場市占率、新能源車滲透率和整車出口規模的三個數據新高更是標志本土汽車產業發展的重要里程碑。

隨著后疫情時代的來臨,雖然全球政經不穩定因素有增無減,但我們認為,中國市場的短期重要性依舊,長期戰略性優勢更是不言而喻。中國將在全球汽車供應鏈中繼續扮演“新高地”的重要角色,各家車企和零部件廠商也將以更多不同的形式深化中國供應鏈布局。

展望今年,中國汽車供應鏈將迎來更領先的水平,尤其隨著“新四化”(電動化、網聯化、智能化、共享化)系統部件的供應鏈結構已發生顛覆性變革,國內電池供應商占據超過50%的全球市場份額,全球下一波芯片產能轉移將中國作為重要目的地之一;加之本土玩家水平持續提升,中國產業集群優勢效應將愈發凸顯。

國是直通車:作為跨國企業高管,您如何看待中國在全球產業鏈供應鏈中的角色和地位?

鄭赟:從大面上看,中國制造的優勢毋庸置疑。具體在汽車領域,目前在新能源汽車時代,中國在全球供應鏈的角色是一個技術引領者,同時依托大市場的優勢,其地位也是不可撼動的。在汽車供應鏈上,目前中國在新能源汽車核心部件上,供應鏈體系也較為完整,具有抵御外部不確定風險的能力。

從制造業視角看,整體生產效率、穩定性以及成本控制是行業發展要考慮的重要因素。更進一步看,在該層面,涉及汽車行業本身之外的一些因素,包括地緣政治、匯率、區域保護等。所以,從企業戰略來考慮,行業玩家可能在成本控制上傾向于選擇“中國+1”,來分散經營風險。比如東南亞、墨西哥等,就是行業做的一些嘗試。

但坦白說,這種嘗試挑戰性大。因為供應鏈要實現完整的覆蓋,最大的前提條件是需要有一個大市場來分攤其成本。任何一個區域要去構建這樣一套完整的體系,短期仍會有較大的挑戰。

從不可替代性看,任何一個行業或者國家都難言它是唯一不可替代的。但目前來看,中國供應鏈有非常強的“護城河”,因為它背靠一個大市場,能夠動用的保護供應鏈的工具也很多,但對于全球玩家來說,他們會基于自身發展目標,有第二生產基地或者是說第二供應鏈中心的考量,來一定程度分散一些資源,這也可以理解。

國是直通車:近年來,逆全球化思潮涌動,與中國“脫鉤斷鏈”的論調一度甚囂塵上,您如何看待?與中國“脫鉤斷鏈”,會給全球產業鏈供應鏈帶來哪些影響?

鄭赟:從行業角度看,這個觀點要想真正落地比較困難。究其根本,對于制造業玩家而言,他們最重要的考量就是成本的競爭力,以及供應鏈的完整性,供應鏈的深度、廣度和及時響應的能力。從這些維度看,中國具有較為完整的供應鏈體系,所以很難出現和中國“脫鉤斷鏈”這種比較極端的情況。從成本和效率的角度看,如果一味強調“脫鉤斷鏈”,將給全球產業鏈供應鏈帶來巨大沖擊。

所以,對于所謂的“脫鉤斷鏈”論,這個方向可能有點極端,這對全球經濟發展帶來的沖擊是較為致命的。和中國“脫鉤斷鏈”,意味著要讓中國這個世界第二大經濟體去獨立運行,這顯然不大可行。

來源:國是直通車

編輯:秦晶

責編:魏晞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