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浩明:北交所開市快兩年了流動性困局何時解?
2023-08-06 15:33:03    騰訊網

本文共1616

閱讀完約4分鐘

■ 桂浩明


【資料圖】

剛度過了科創板運行四周年的紀念日,投資者又將迎來北交所開市交易兩周年的日子。兩年的時間不算長,但北交所的發展還是相當快的,目前上市公司數量已經超過210家,融資規模達到400億元以上,二級市場上的總市值則登上了2700億元大關。雖然在國內證券市場上這樣的數據并不起眼,但拿這個與同樣運行了兩年時間時的創業板以及科創板相比,卻毫不遜色。應該說,這兩年來,北交所邁出了扎實的一步,基本確立了在市場上的地位,并且為國內專精特新中小企業的發展作出了不小的貢獻。

這兩年來,北交所給人的第一個印象是擴容節奏相當快。尤其是從2021年年底開始,幾乎每周都安排股票發行與上市,使得市場規模急劇膨脹。北交所是從新三板的精選層平移過來的,其對接的是創新層,由于創新層本身就有上千家公司掛牌,這為北交所的發展打下了堅實的基礎。從創新層中遴選公司到北交所上市,由于相關公司已經經過了若干年在新三板中運行的磨礪,規范化程度相對比較高,這也使得其在申請到北交所上市時,不但工作銜接順暢,而且在具體操作上也能更加有的放矢,從而大大提高了效率。另外,北交所的上市門檻相對較低,也吸引了較多中小企業選擇把它作為進入資本市場的第一步。另外,北交所的制度也比較靈活,譬如為維護老股東利益,曾經制定了“底價發行”的規定,而在破發較為嚴重的時候,又明確可以把凈資產作為發行底價。這樣的安排,雖然在市場上引發過一定的爭議,但事實證明,其對于確保發行成功還是產生了積極的作用。也正是在多種因素的共同作用下,北交所得以快速地做大,成為多層次資本市場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北交所給人的另一個印象是,在那里上市的公司分化比較明顯。其中有一部分獲得了投資者的高度認同,上市后有不小的漲幅,成交也相當活躍,其各方面的表現都不亞于在科創板、創業板乃至主板上市的公司。但與此同時,也有較多的公司走勢不佳,一上市就破發,換手率也不高,明顯缺乏投資者的關注。在目前北交所上市的200多家公司中,表現疲弱及比較疲弱的,占到了2/3左右。作為表征北交所市場走勢的北證50指數,選取的是在北交所上市的體量較大、行情較活躍、業績也比較好的50家代表性公司,其市值覆蓋度在60%以上。該指數在去年6月份正式發布,起始點是1000點,到了今年7月底,指數位置在840點附近??紤]到兩年前北交所剛開始交易時,股價就是高開低走且一路下行,可以說在二級市場投資北交所股票,出現虧損是大概率現象。而即便是在一級市場上買入的,由于破發率高(2023年高于50%),能夠盈利的也并不多。當然,如果能夠選對那些強勢股,投資收益也是不低的,但這無疑是件困難的的事情。畢竟表征大盤走勢的指數擺在那里。一個上市品種分化很嚴重的市場,即反映了其主要接納偏早期的創業型企業的特征,同時也提示出了高風險的存在。而問題在于,隨著這種分化的不斷加劇,還將會有多少增量資金進入到北交所?指數的持續下跌早晚會對市場的運行帶來極大的拖累。

早在兩年前,也就是北交所剛開業時,就有不少投資者對其流動性表示擔憂,由于設置了較高的門檻,客觀上是把大多數普通投資者都擋在了門外。經過幾年的努力,北交所的開戶人數已經接近600萬,從絕對量來看似乎并不少,但是其中的活躍客戶卻十分有限,平均每天不到20億元的成交金額,提示出其流動性處于明顯偏低的狀態。曾經有觀點認為,北交所上市公司盤子大都比較小,漲跌幅限制是30%,因此從交易層面來說,可能展現出較好的價格彈性,但事實上由于成交量較為缺乏,再加上分布又很不均衡,因此這些并不能對北交所流動性的活躍起多大的作用。兩年前人們擔心的問題,兩年后依然存在,甚至更為嚴重,這的確讓人頗為感慨,對參與交易的投資者來說,也是頗感受傷。

編輯|卿子秀 校檢|袁鋼

轉載須在正文開頭顯著位置

注明稿件來源及作者名,違者必究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號:51120180008

關鍵詞: